估显示,有白玉簪等15种植物灭绝(EX),三七、杜仲等6种植物野外灭绝(EW),602种高等植物及198种脊椎动物处于极危(CR)状态。极危物种中,包括白暨豚、长江江豚、荒漠猫等多种中国特有种。 香港
级的灭绝风险最低。 财新梳理发现,此次共有198种脊椎动物被评为极危(CR)等级,包括54种哺乳动物、19种鸟类、40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及69种淡水鱼。极危物种中,包括白暨豚、长江江豚、荒漠猫
50%,在全世界较低。 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数量止跌回升至1249头 科考结果显示,至2022年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的1012头相比,5年间数量增加了23.42%。长江的鱼类种类
【财新网】长江禁渔两年后,长江江豚数量现历史性回升。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长江十年禁渔的阶段性成效有关情况。会上公布,长江江豚数量止跌回升,为1249头。此外,重点水域监测
有291名儿童身份仍未确定。图:Ahmet Guler/视觉中国 2023年2月14日,江西九江永修县鄱阳湖松门山水域,在前一日启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后,当地正式开始安全捕捞长江江豚作业。2022年
。(参见财新网《环境部受理鄱阳湖水利工程环评 江豚迁移孔闸增至6个》) 工程为开放式的全闸工程,采用“调枯不调洪”的运行方式,每年汛期4至8月闸门全开,9月1日至15日蓄水,最高调控水位为14.2米,至
,2023年,服务类相关的消费、大额耐用消费品将迎来显著复苏。 环境部受理鄱阳湖水利工程环评 江豚迁移孔闸增至6个 最新的环评报告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接受,风险总体可控,“不存在颠覆
【财新网】备受关注的鄱阳湖建闸一事又有新进展。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七个受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在列。财新比对发现,最新版的环评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调整,如新增了两个为江豚
《挽救鄱阳湖》) 除了水变清、水质向好,随着禁渔、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重要湖泊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也在提升。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大型通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2012年约
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藏羚羊繁衍迁徙,白洋淀鳑鲏鱼等土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1000余只江豚中的一半生活在鄱阳湖内。 持续的低枯水位,对鄱阳湖的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下称“鄱建办”)8月18日对外公布信息,鄱
是濒危物种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这种中国特有的物种生活在由浅到深的河床里,与湖畔的居民世代相邻,被称为“江猪”。过去50年,江豚的数量急剧下降,整个长江流域只剩1000余头,长期生活在鄱阳湖的江豚占
、专家和公益机构态度鲜明地反对。 激烈争议之后,工程在舆论场暂告一段落。六年后的2022年5月9日,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环评报告长达1200余页,就工程对候鸟、江豚等生物的影响进行
。 除了远道而来的候鸟,鄱阳湖还是濒危物种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这种中国特有的物种生活在由浅到深的河床里,与湖畔的居民世代相邻,被称为“江猪”。过去50年,江豚的数量急剧下降,整个长江流域只剩1000
告一段落。六年后的2022年5月9日,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环评报告长达1200余页,就工程对候鸟、江豚等生物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证。这次江西省有备而来,即便反对者也不否认环评报告的质
中国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散落分布。鄱阳湖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有鸟类300种左右,也是长江江
说该只救助的抹香鲸成功脱离搁浅状况,但其后续情况还有赖进一步观察。 徐信荣介绍,鲸类可以划分为远洋性和近岸性两大类,主要依靠回声定位系统来导航和探测。近岸性鲸类如江豚、白鳍豚等,抹香鲸属于远洋性鲸类
(2021-2025年)》《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各类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南和规范。成立长江江豚、海龟、中华白海豚等重点物种保护联盟,为各方力量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的典型案例发表在党内刊物上。即便在保护区范围内还生存着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海龟、鲎等多种濒危物种,但都不足以弥补儒艮的缺失。 有观点认为,沙田半岛地形条件适建港口,既然最重要的保护目标缺失,干脆取消
底江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威胁——被废弃渔具缠绕致死,它们均被列入了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前者约有3500头,后者则剩不到100头。对另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儒艮而言,塑料很可能是它们的头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