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场声势浩大的补贴大战,是摩拜、ofo、哈啰三家共享单车企业三年烧掉近百亿美元。 2020年中以来,中国多家互联网巨头彼此裹挟着冲进了电商最难啃的地方——社区。
由于快速扩张和高额补贴,市场一度质疑瑞幸会不会成为下一个ofo。钱治亚在2019年1月的公司战略发布会上回应称:“这种看法并不合理,喝咖啡不需要交押金。”
“ofo钱烧光了还剩下一堆单车,OYO烧光了剩什么?”一位在线旅游平台负责人向财新记者如是评价。 上市不到五个月,Uber裁员1185人,约占全公司员工数的5%,一时内部人心惶惶。
然而在国外,共享单车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小黄车(ofo)与摩拜在进入新加坡后,均曾遭到过当地道路运输管理局的扣押,小蓝单车也被美国旧金山议员指控侵占公共面积,只能停在租用的私人停车场。
无论当当、ofo、京东,还是滴滴,它们的境况无不一次又一次验证这一基本经济原理。 金融是互联网巨头的另一大尝试,也构成了对传统金融业的有效洗礼。
ofo 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总部大规模裁员、管理层剧变使人们开始嗅出了ofo 的不易。 可见困扰摩拜的资金链问题仍然困扰着 ofo,使其举步维艰。
——@《财新周刊》“从风口跌落”,相关视频:2017年12月,ofo CEO表示要永远做下去 “人设”保护屏被彻底打破,他怕逃不出周围对公众人物的无尽想象——@《财新周刊》“花总奇遇记”,相关视频:
即使如ofo这类投资机构曾经趋之若鹜的项目,如今也面临押金兑付危机。 投资机构开始调整投资方式,前期虚高的投资估值降下来了,商业模式类的项目不再被捧至高点,寻求证券化的公司也暂时放慢了脚步。
曾经的头部玩家ofo(小黄车)和摩拜,也难逃从风口跌落的命运。摩拜被美团收购,ofo则深陷资金链和经营危机。11月28日,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发布一封内部信,信中说:“冬天已经来临,风雪亦将随至。
独立运营,按时偿还阿里借款,倔强地向滴滴、阿里两大股东说不——@《财新周刊》“ofo死战100天”,相关视频:戴威:我要永远把共享单车做下去
就在6月1日,阿里和蚂蚁共同投资的ofo宣布,此前的25城市免押金改为五城。接近ofo高层的人士透露不满,蚂蚁接入ofo之后,并没有完成对ofo的预期导流。
一天后,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给予ofo的4.5亿元人民币借款到期,ofo按期还了这笔钱。 “ofo和滴滴、阿里一直在谈判中,ofo按时还债就是想继续保持独立运营。也许他们的谈判很快就能定了。”
自此,摩拜和ofo合并的方案基本无法推进。 这期间,各方给腾讯提出过各种建议:比如让腾讯购买ofo的老股、获得一票否决权,或者联合滴滴加强对ofo的控制。
2017年3月开始,滴滴参与ofo多轮融资,成其第一大股东,占据共享单车市场头部公司的场景入口。同年10月,滴滴和摩拜的天使投资人李斌曾试图主导摩拜和ofo合并,终因滴滴与ofo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