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系”2017年在其他壳股生意上的表现也值得关注。2017年5月,杉杉集团旗下达孜正道参股的希努尔(002485.SH)在历经多次重组失败后,宣布转让控制权给雪松文旅。
“杉杉系”2017年在其他壳股生意上的表现也值得关注。2017年5月,杉杉集团旗下达孜正道参股的希努尔(002485.SH)在历经多次重组失败后,宣布转让控制权给雪松文旅。
(财新一线) 卖盘大量堆积 壳股炒作警钟长鸣 分析人士指出,新都退的退市意味着退市正逐步走向常态化,这也为许多借售卖资产、忽悠式并购重组保壳的ST公司敲响警钟。
而上市公司目前的第一大股东——一家投资风格偏爱伏击壳股的明星私募——深圳长城汇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长城汇理)也将面临极大的“踩雷”风险。
尤其是指望着靠重组翻身的壳股们,表现最为惨淡。 市场挤泡沫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长期来说是好事情,我们还是辩证的来看到监管层打压的问题。不要跟游资那样挂出“641”“748”的单子,实在没必要这样。
但是,对壳股之类的,就不是那么好的事情了。今年已经出现很多个案例原来打算借壳上市的公司开始改成IPO排队了。 这个供求关系的逆转,也得到了IPO股票数量的支持。今年基本都没停过发行新股。
另一位资本中介人士也表示,近期壳股卖方态度出现明显转向,不再像之前强硬。 抑制壳价炒作一直是A股市场多年难啃的“硬骨头”:一级市场上杠杆买家频频砸巨资高溢价买壳,二级市场上垃圾壳股则被资金爆炒。
而近期密集减持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IPO批复加速,壳股炒作预期降低;二是部分持股收益已达预期,减持变现减少持股成本;三是二级市场波动预期。
由于A股“堰塞湖”一直存在,也导致“壳股”市场久热不止。重组新规的利空消化后,“壳股”市场在短暂停歇后再次踏入狂欢,但如果此次IPO加速能够持续,这一现象或能得到缓解。
壳股又狂欢 但另一个趋势是,虽然短期内IPO提速,但依然难挡国内企业证券化的迫切需求,A股堰塞湖尤在,“壳股”市场已重现火热行情。
辛宇现身金健米业 罗伟广增持潮宏基 今年5月宣布满仓、看好并购重组机会并大举买入壳股票的神州牧基金掌门人辛宇,上半年的部分持仓情况也随着中报公布显露出来。
本周主要的指数跌幅在5%左右,很多偏小市值的公司(所谓壳股)跌幅超10%。一旦一类资产被众人以一个可信的理由把价格轰到天上去时,它离节操落地也就不远了。
借壳上市是指未上市公司通过将资产注入一家市值较低的已上市公司(即壳股),获得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利用该公司的上市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
不过,熟知香港壳股市场的独立人士对财新记者分析道:壳公司被收购之后股价暴涨的例子,并不少见。在香港,买壳卖壳都属正常商业行为,买方看中的正是海外平台融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