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法停止“壳”的买卖或借壳,就应向港联交所看齐,所有意图借壳上市就构成反收购行动,就要按新上市处理,即若壳股注入资产使得壳股的控制权易手(注入方获得30%以上股权),须按新公司上市的程序审批。
网友“熙来升起”发帖说道:“*ST中基终成沪深A股军资退市第一股,表明监管层对壳股监管的决心,同时该股的退市也将导致一系列的投融资问题,号称东方红色产业第一股的*ST中基的轰然倒下,令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
不过,熟知香港壳股市场的独立人士对财新记者分析道:壳公司被收购之后股价暴涨的例子,并不少见。在香港,买壳卖壳都属正常商业行为,买方看中的正是海外平台融资便利。
借壳上市是指未上市公司通过将资产注入一家市值较低的已上市公司(即壳股),获得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利用该公司的上市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
辛宇现身金健米业 罗伟广增持潮宏基 今年5月宣布满仓、看好并购重组机会并大举买入壳股票的神州牧基金掌门人辛宇,上半年的部分持仓情况也随着中报公布显露出来。
壳股又狂欢 但另一个趋势是,虽然短期内IPO提速,但依然难挡国内企业证券化的迫切需求,A股堰塞湖尤在,“壳股”市场已重现火热行情。
而近期密集减持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IPO批复加速,壳股炒作预期降低;二是部分持股收益已达预期,减持变现减少持股成本;三是二级市场波动预期。
而上市公司目前的第一大股东——一家投资风格偏爱伏击壳股的明星私募——深圳长城汇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长城汇理)也将面临极大的“踩雷”风险。
(财新一线) 卖盘大量堆积 壳股炒作警钟长鸣 分析人士指出,新都退的退市意味着退市正逐步走向常态化,这也为许多借售卖资产、忽悠式并购重组保壳的ST公司敲响警钟。
“杉杉系”2017年在其他壳股生意上的表现也值得关注。2017年5月,杉杉集团旗下达孜正道参股的希努尔(002485.SH)在历经多次重组失败后,宣布转让控制权给雪松文旅。
“杉杉系”2017年在其他壳股生意上的表现也值得关注。2017年5月,杉杉集团旗下达孜正道参股的希努尔(002485.SH)在历经多次重组失败后,宣布转让控制权给雪松文旅。
(证券时报) 壳股贬值 壳主欲打折“促销” 分析人士指出,从目前成功易主的案例来看,控制权转让平均溢价为市值50%左右,去年底壳股遭爆炒时平均溢价为市值的一至两倍。
“中植系”入主后,市场对这家“壳”股的重组预期强烈,不过“中植系”过去一年并未有何动作。 二级市场对此次股权转让的反应较为悲观。
对于市场热议的创新板是否会变成壳股市场的担忧,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8月1日发表网志《关于完善香港上市机制的一些思考》称,创新板不会变为壳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