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对原来大多为国企上市的主板更为常见,对目前的创业板公司则未必成立;二是暂停上市、退市和恢复上市审批的行政权力在交易所,交易所对审批权难以放手;三是ST股票一旦复活或被借壳,股价就翻番,带来内幕交易
而2012年至今,最少有七只壳股公布获得大型内地房企入主。 七只壳股从公布借壳日起计算,截至6月5日,升幅区间达1.31倍至12.17倍。中国新城镇是惟一一家股价下跌的壳股,跌17.72%。
“壳股”升温 文|财新周刊 朱亮韬 张榆 10月以来,“壳股”市场重现火热行情。 为规避重组上市(俗称“借壳”)监管的“控股权转让”题材股炙手可热,在资金追逐下连续涨停。
由于A股“堰塞湖”一直存在,也导致“壳股”市场久热不止。重组新规的利空消化后,“壳股”市场在短暂停歇后再次踏入狂欢,但如果此次IPO加速能够持续,这一现象或能得到缓解。
另一位资本中介人士也表示,近期壳股卖方态度出现明显转向,不再像之前强硬。 抑制壳价炒作一直是A股市场多年难啃的“硬骨头”:一级市场上杠杆买家频频砸巨资高溢价买壳,二级市场上垃圾壳股则被资金爆炒。
无外乎壳股价值、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投资者的赌博心态。 壳股炒作为何一直难消?这其中涉及A股IPO时间和价格成本高、供求关系不对等。“A股市场很多制度都是互为因果的。”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夏对财新记者表示,国外市场多数实施注册制,没有ST制度,“因为机构投资者自己就能从财务数据上判断公司优劣,当业绩较差的公司没有交易量、上市与不上市差别不大时,不会存在国内炒作壳股的特有现象
炒作壳股、垃圾股,可能带来一时短期指数的快感,长期将有害于市场,因为这种做法扭曲了市场的定价机制,抬高行业并购者的成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就像2015年-2016年时,一只垃圾股的净壳价值被推至几十亿元的水平
德隆旧部分兵出击,先后染指了*ST中捷(002021.SZ)、*ST德奥(002260.SZ)、*ST皇台(000995.SZ)、新潮能源(600777.SH)等多家上市公司,所用手法几乎都是“海外收购+国内壳股
壳股价值、地方政府保护和投资者的赌博心态是退市的三个障碍。 “过去为什么退市难,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企业退市非常地保护,每次关于壳退市的问题都是省长亲自出面的。
一名曾参与壳股交易的港股基金经理对财新记者称,跟踪指数的国际被动基金必须跟随指数成分变化而调整相应仓位。利用公司纳入指数的机会,将大批价格虚高的股份,卖给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机构,是一种套现手法。
一位投行人士向财新记者举例称,曾被证监会点名批评为“混球”的壳股ST慧球正式改名为天下秀(600556.SH),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经纪公司;4月11日抛出了21.2亿元定增募资计划;4月28日公告称已经获得证监会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