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潘贤掌在福建省地税局工作六年,曾任政策法规处主任科员、省地税局税收科研所副所长等,2003年曾发表论文《加入WTO后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和税收关系研究》。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中国企业家们应该对自己的处境和实力有清醒、理性的认识,靠国家力量的拼凑即便进了“世界500强”,也依然不表明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比如,特朗普上台后就曾威胁退出WTO,说“WTO就是被设计成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起占美国便宜”......但实际上,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就是美国二战后,出于自身利益,而力主促成的。
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中国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在入市之后,迅速利用了国内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成长为全球制造工厂。
正是在世界经济需要中国的情况下,美国带头与中国开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WTO于2000年10月多哈会议上明确,中国将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
按照WTO的原产国规定,“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 )一直是中国出口产品,关于原产地的标准标签。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在中国组装" ( Assembled in China ) 这句话。
日本制造逐渐没落 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基本上对日本都是贸易逆差。比如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中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再比如2015年到2021年贸易逆差再次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各种贸易和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畅销全球,成为“世界工厂”。
加入WTO后,中国携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手机、笔记本等消费电子产品配备的锂电池,需要配套的供应链本土化。日企退守高端消费类和动力类锂电池。